中国经济网南昌11月27日讯(记者 宋雅静)南昌,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八一起义而被称为“英雄城”,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11月24日起,“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奋斗精神”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南昌正式启动,央地媒体和网络大V在这座“英雄城”里,开始共同寻根江西的红色血脉。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奋斗精神”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第一站走进南昌。江西新闻客户端高达/摄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从24日持续至28日,采访团齐聚赣鄱大地,从“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出发,一路向南,追寻红色印记,围绕“红色精神”“红色传承”“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入感受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
活动的首站从南昌开始,南昌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圣地”。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和南昌市规划展示中心。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展出的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雕塑,红色火种由此萌发。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记者们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重温人民军队在96年前的艰苦历程与辉煌胜利。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在此后的96年里,一提起南昌这座城市,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红色“英雄城”。
记者们认真聆听讲解。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每到一处,媒体大V便架起“长枪大炮”,认真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沉浸式地记录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体验红色旅游发展新成果,见证红色血脉的延续。
“各位看到了,在南昌城内最繁华的中山路上,古树掩映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前,每天都有蜿蜒上百米的队伍等候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2008年1月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年均接待量保持在200余万人次。近年来展馆进行了创新互动升级,增加实感交互,每天安排有多时段免费讲解,带给大家更好的学习体验,来访人次在疫情后稳步攀升,可以通过在小程序上预约,前来参观。
在南昌市西湖区友竹路上,静静矗立着一座灰砖灰瓦的小楼,这里便是有着“新四军摇篮”之称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采访团第二段红色之旅也从这里开始。
小楼始建于1915年,原是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内有两栋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小楼,整体建筑古朴雄浑,庄严大气。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驻于此并正式对外办公,新四军正式诞生。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一间间展厅、一件件实物、一处处先进的陈展手段,共同将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还原。在科技感十足的“瀑布流”面前,只需滑动屏幕,点击了解文物图片和文字介绍,文物信息便以瀑布流水的形式,从顶端流下,开启游馆观展的新体验,实现交互性展示。
记者漫步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伫立于陈列馆展厅英烈墙前,凝视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新四军先烈名录,追忆起一段段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撼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工作人员讲解新四军“竹篮子”的故事。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将红色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让红色文化浸润城市,是南昌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的建设,不仅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还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令红色血脉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接下来几天,采访团一行还将前往萍乡、吉安、赣州等地,一起重温发生在红土地上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