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国新办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三地十年来协同发展的新变化。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城市框架、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网络等建设取得新突破。夯基垒台、落子布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发布会上表示,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同时也出台了关于户籍、投资,以及疏解到雄安的职工或者企业的工资收入等政策。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郭兰峰表示,如今,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有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中国三峡、中国船舶、中国电子总部也分别从北京迁移到武汉、上海、深圳。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据介绍,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3万多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
“我们每年保持千亿级的投资强度来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快速发展,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拔地而起,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已经全部建成投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说,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北京新的“两翼”。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疏解之外,还有协同。郭兰峰表示,交通、生态和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
目前,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到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此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还将有新动向。夏林茂介绍,“目前,通州与北三县跨界道路已经有10条,厂通路今年年底也将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全面建设,在三河市设了5座车站。”
天津也着力拓展“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介绍,去年年底天津城区到大兴机场的津兴城际高铁建成运营,天津市区到北京大兴机场只需要40分钟。同时,开通了天津武清区到北京的客运“定制快巴”,使两地通勤效率大幅提升。
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已经基本显现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说,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目前,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郭兰峰说,当前,雄安新区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车牌等。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