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东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新型储能发展方案》),从加强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业规模壮大、多元化协同发展等5方面提出16项重点措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明确到2025年在储能终端领域形成1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将东莞打造为“新型储能终端之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800亿元。
东莞是全国最早布局锂电池产业的城市之一,从产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莞新能源产业主要布局储能电池、锂电负极材料、锂电隔膜、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发展了一批如博力威、易事特、朗泰通、阳天电子、凯金新能源等一批储能骨干企业。
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市新能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667.32亿元,同比增长11.3%。
作为制造业大市,当前,东莞正积极抢抓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先机,提出将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新支柱,加快构建新能源储能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东莞锚定新型储能产业赛道,相继出台《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东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赣锋锂电项目的落地是东莞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赣锋锂电(东莞)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在东莞麻涌动工,该项目占地325亩、总投资50亿元,将在东莞建成“赣锋锂电储能板块总部”、赣锋新型储能电池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产值可达110亿元,成为赣锋锂电面向海外市场营销的展示窗口和营销服务中心。
面向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东莞积极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除了赣锋锂电之外,嘉尚动力、朗泰通、佰仕通和吉瓦森林等一批储能企业加大了对东莞的投资力度,纷纷将新能源制造中心和企业总部落户到东莞,进一步加速产业链“建延补强”,促进东莞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在新型储能产业布局方面,《新型储能发展方案》提出,东莞将支持松山湖高新区围绕储能电池材料、控制芯片、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等领域,率先打造标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成新型储能材料、系统及装备生产集聚区;支持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储能电池制造、氢储能、电池综合利用等领域,打造新型储能电池生产、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探索氢储能融合应用示范;支持有条件镇街(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建设能源电子、电池回收、系统集成等特色化产业园区。鼓励沿海港口区域建设系统集成终端外贸进出口专业化园区,谋划电池正极材料园区。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创建省产业园、省特色产业园。
在加强新型储能研发创新方面,东莞将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突破相关关键核心技术,以“揭榜挂帅”方式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储能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安全等基础技术攻关。
《新型储能发展方案》提出,东莞还将搭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以及现代产业园建设,优先形成一批符合新型储能企业生产需求的优质产业空间,支持新型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入驻现代化产业园区,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水乡打造新型储能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研究院,引进先进储能技术力量。加快布局筹建国家级储能(新能源)检验检测平台,提升检验检测能级。同时,推动产业链延伸与协同,构建新型储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库,进一步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更多“链主”企业与细分赛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
《新型储能发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东莞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8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万千瓦。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5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