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 陈锦兴/制图 |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新时代新征程资本市场的新定位,也是资本市场的改革主线之一。今年以来,以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为标志,证监会加大了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
截至12月7日,年内共有294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431.47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拿下超七成募资份额,双创板块“主阵地”创新活力奔涌,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等行业募资额排名居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定位。
在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体量不算大,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对于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在二级市场疲弱的大背景下,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按下“放缓键”,IPO融资家数和募资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监管部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有助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方面能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修复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资源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系统工程,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框架。其中一个“N”正在制定当中,即资本市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优先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战略性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可以预期,随着二级市场渐趋向好,资本市场将建立完善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除股权融资外,债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证监会当前协同推进企业债与公司债两大品种,利好优质主体、重点项目。
以企业债为例,近期证监会对5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计划募集资金合计350亿元,主要投向轨道交通建设、节能环保、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领域,发挥企业债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作用。在此前,4月23日至10月20日的企业债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内,证监会累计对8批次、共78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311亿元。这也就是说,年内仅企业债方面,证监会就累计对83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661亿元。
记者获悉,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债市投资端改革,推动允许银行类机构全面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壮大债券做市商队伍,稳步推进询报价制度改革,深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董忠云表示,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融资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市场更好发挥枢纽功能,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抓手。
在提升“入口端”质量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5300家,总市值约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同时,上市公司覆盖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证监会一方面引导企业争当“优等生”,通过优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红等制度安排,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督导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诚信经营,支持更多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助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加大监管力度揪出搅乱市场秩序的“差生”。健全防范打击财务造假的长效机制,针对严重舞弊、资金占用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线索发现、检查、处置的全流程监管,加大对“关键少数”和中介机构的立体化追责力度,对参与违法违规的其它主体一并纳入打击追责的范围,打破违法违规行为的生态圈。
董忠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需要源源不断涌现出优质的上市公司,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强化退市和出清机制,为优质上市公司留出发展空间。
(本系列完)